入殮用品
何謂壽衣?
壽衣,顧名思義,是親人在過世後,在入殮過程中所穿的衣服是表達傳承與尊重的最後一程,這件衣物除了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外,還蘊含著人們對於逝去親人的懷念與尊敬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壽衣也被稱為「老衣」或「老嫁妝」,其背後的意義更是深遠。
壽衣的文化意義是什麼?
壽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,人們在生前就會準備好自己往生後要穿的衣服,象徵著長壽與健康。這是一種對未來的期許與祝福,意在希望自己能夠安詳地離開這個世界,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安息。隨著時代的演變,雖然壽衣的形式有所改變,但它所承載的情感與意義依然未變。
壽衣的種類有哪些?
壽衣的選擇依據往生者的性別、宗教信仰以及家庭傳統,主要分為「傳統壽衣」和「現代壽衣」兩類。
1. 傳統壽衣
在中式家庭中,男性的傳統壽衣通常是「唐裝」或「長袍馬褂」,而女性則多選擇「旗袍裝」或「鳳仙裝」。這些衣物不僅代表著生前的身份與地位,還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。如果家庭的信仰是基督教或其他宗教,則可能選擇上面繡有十字架的罩衣或相關的宗教服裝。
2. 現代壽衣
隨著社會時代的進步,對衣物的美感和時尚感的追求也有所增加。現代壽衣的選擇不再局限於傳統款式,往生者的家人可以選擇逝者生前喜愛的衣物,例如平常外出時穿的西裝、洋裝等,這樣的選擇會讓往生者在最後的旅程中,仍能展現其個性與品味。
壽衣的數量要準備幾套?
在準備壽衣時,辰信建議通常需要準備兩套衣服:
1. 第一套備用衣服
若親人剛過世,由於血液或其他體液的原因,原本穿的衣物可能會弄髒,此時可用這套備用衣服進行替換。這套衣物不需過於昂貴,因為在入殮前,服務人員會將逝者身上的衣物剪開,換上告別式用的服裝。
2. 第二套入殮時用的衣服
這套衣物應該是逝者最具代表性或最喜愛的衣物,或可以選擇傳統的壽衣。在選擇這套衣物時,考慮到往生者在入殮後全身僵硬,最好是穿著寬鬆、便於穿脫的服裝,以便於處理。
選擇壽衣時有什麼禁忌需要注意?
選擇壽衣時需注意以下禁忌:
1) 衣物應選擇寬鬆易穿脫的款式,以便於服務人員操作
2) 避免有口袋的衣物,口袋象徵帶走福氣和財氣
3) 袖口應覆蓋逝者的雙手,避免手露出來
4) 材質應避免使用塑膠、皮料、金屬等,最好選擇天然材質如棉質或蠶絲。
選擇壽衣材質時應該避免哪些材料?
在選擇壽衣的材質時,應避免使用塑膠、皮料、金屬、橡膠及合成纖維等材料。這些材質可能對火葬或其他安葬方式有不利影響,最好選擇如棉質、蠶絲等天然材質,確保逝者能安息於自然。
自己製辦壽衣時,有哪些特別的注意事項?
自己製辦壽衣時,應選擇有閏月的年份中挑吉日購買現成的衣物或訂做,並避免選用帶「洋」字的材料(因其與「陽」同音)、「緞子」材料(因其與「斷子」同音)。材質最好選擇綢子,以「稠仔」的諧音來祈求後代多子多孫。土葬壽衣應避免使用獸毛皮、羊毛絨料等材質,火葬的壽衣則應避免使用金屬品。
壽被有哪兩類主要的分類?
壽被主要分為兩類:
第一類是「底被」或「下被」,它的主要作用是吸收遺體滲出的屍水,款式簡單不花巧;
第二類是「面被」或「上被」,覆蓋在遺體上,通常長達六尺,只露出先人的面部,方便親友瞻仰遺容,具有美觀作用。
面被有哪些常見的款式和意義?
面被常見的款式包括「紅白被」、「蓮花被」、「松鶴被」和「陀羅尼經被」。紅白被是最常見的,主要以紅白二色為主調,子女送給父母的紅白被稱為「子孫被」,已婚的女兒送的紅白被稱為「外嫁女被」。蓮花被和松鶴被通常選擇給高壽過身的先人,象徵高潔、長壽和福氣。信奉佛教的人會選用「陀羅尼經被」,上面繡有諸佛的密咒,以祈求消災解難。
什麼是「子孫被」和「主家被」,它們有什麼不同?
子孫被是由先人的子女或後輩所送的,表達對亡者的敬意與關懷;主家被則是由先人的直屬家人所送,通常由家庭中的長子挑選,用以代表家族的團結,並表達對亡者的心意。
最后更新于